先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 辽 金 元 明 清 现当代 不详
标题 |
古诗十九首
|
作者 |
汉无名氏
|
年代 |
汉
|
内容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
注释 |
【注释】: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二。
叠字用得相当漂亮。
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
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
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
,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
(《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
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
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
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
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
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
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
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
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本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
所不能到的精妙。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
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
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
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
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
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
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
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
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
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
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
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
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
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
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
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易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
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如互易,又必格不顺。六
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
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人远望或者悬想
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也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展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
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见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词藻,效果
未必会如此好。这就是所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
平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浊一清,平仄与
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一片宫商,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
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
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
来律调的区别。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
。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
心声。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
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
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
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
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当也不是为
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
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
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
裸的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
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
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
,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
--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马茂元 赵昌平) ----引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
|
本查询共收集著名诗词六万余首。包括了先秦至现当代,四千余位中国著名诗词作家的代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