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彩艺境——邵晓峰教授山水扇面、紫砂壶品鉴会成功举办(组图)
何清
2013年10月26日(周六)下午3:00,“泼彩艺境——邵晓峰教授山水扇面、紫砂壶品鉴会”在紫金画馆(南京瞻园路19号秦淮古玩城三楼)开幕。此次品鉴会汇集了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邵晓峰教授创作的36幅泼彩山水扇面以及18件紫砂壶。邵晓峰教授长期钻研泼彩山水艺术,著有填补海内外空白的《中国泼彩山水画史》,此次以扇面专题的形式展示,新颖风雅,颇具观赏性。紫砂壶作品为邵晓峰教授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吴永宽先生制,实现了著名书画家与制壶家的强强合作,堪称珠联璧合,具有诗情雅趣,值得品鉴与玩味。主办方还为此次活动印制了两本精美的图册,将邵晓峰教授创作的山水扇面、紫砂壶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设计上令人耳目一新。当天有数百位著名收藏家、艺术家以及爱好者慕名参观展览。创办于1958年、香港最为资深的画廊——集古斋策展人龚敏先生也前来观看了展览并与邵晓峰教授达成了巡展香港集古斋的意向。据悉,这一展览将展至11月6日。
邵晓峰艺术简介
邵晓峰,1972年12月生于江苏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南京市颜真卿书画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优秀出站艺术学博士后、2006年国家博士后基金荣获者、2006年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荣获者、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著有《中国泼彩山水画史》、《水色墨之道——邵晓峰画集》、《艺术凝思录》、《水色墨的艺术世界》、《中国宋代家具》。其中的《中国泼彩山水画史》是海内外第一部泼彩山水画史,由国学大师、艺术大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题写书名,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学术部主任郑炜明作序,对其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肯定;《中国宋代家具》填补了海内外长期的学术空白,新获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奖项——“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中国大学出版社第二届图书奖”学术著作一等奖。
一直坚持实践与理论结合、书法与绘画结合是邵晓峰教授艺术的最大特色。这些是其艺术理论研究学术化的真实体现与真情延伸。其泼彩江南系列山水作品善于推陈出新,多绘林木葱郁、云山飘渺之景,清秀滋润,气象万千,具有鲜明的自家面目,观其山、品其水,有助于都市中人舒缓思虑、胸具清凉。
恍兮惚兮,扇里观景——邵晓峰教授泼彩扇面中的美学观
赵澄
十月的金陵天高云淡,秋意浓浓,“邵晓峰教授泼彩扇面展”在悠悠古秦淮河边的紫金画馆悄然开幕。记得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在《团扇歌》中写到:“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晓峰老师在此时写扇正是恰当不过,用扇面驱走金陵火炉的炎热,迎来神清气爽的金秋。他的泼彩扇面映合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轻盈摇曳,徐徐吟唱,妙乎!美哉!
谈起中国扇文化其历史悠久,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史料中有“舜始造扇”的记载。扇子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用具,始于战国晚期。品种也丰富多彩有:羽扇、竹扇、蒲扇、纨扇、北宋出现了当今常见的折扇。到了南宋随着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的盛行,扇子铺和画商也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中国制扇工艺的迅速发展。扇面的绘画和书法艺术,更是中国扇子文化的精彩之笔。中国扇面绘画,起于纨扇,始自三国时代。自古文人雅士多喜扇子,并视为心韵神发之外现,其文事可成皇皇巨著。元代郑元祐《赵千里扇面写山次韵》诗云:“宋诸王孙妙盘礴,万里江山归一握。卷藏袖中舒在我,清风徐来谷衣薄。”明代马清丘之《山水扇》,画面水覆山叠,云烟层绕,绿树蓊郁,茅屋隐现,上有诗云:“解缓归桑梓,探奇卧白云”,尽现苍润与空蒙。至清代更盛,《清代画家诗》当为清代扇面山水诗画的总括。风流才子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为其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画左上部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的炎凉,亦是其自身处境的写照。中国扇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与许多名人结下不解之缘,留下了佳话美谈:东坡画扇、羲之题扇、郭沫若吟扇、中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热衷收藏书画扇,且也常画扇。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扇》更是借扇寄情,将旷世悲情赋予高度的艺术升华,更平添了扇的神秘与美感!
此次展出晓峰老师的泼彩山水作品呈现出多姿的扇面形态。中国自古用书法、水墨去表现扇面主题着众多,而他却用别具风格的泼彩语言向观者讲诉自我心中的山水情怀。晓峰老师浸淫泼彩山水的实验探索已有十余年功夫,虽古人在泼彩山水上的探索较少,但他汲取前人在泼墨艺术上的启示,结合广泛而深入的描绘山川真形的前提下逐渐形成自我山水的风貌与格局。特别是一边进行泼彩实践一边潜心理论研究,二者并驾齐驱。由国学大师饶宗颐亲笔题写书名的《中国泼彩山水画史》于癸巳年初夏出版,同时从他多年创作实践的数百幅泼彩作品中挑选出数十幅入册。这些游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画作揭示了他对山水意象与精神的感受。他认为:泼彩山水讲究的是心源与造化的综合与领悟,是在踏遍千山万水,丘壑胸中自生的条件下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巨幅泼彩水墨胸中山水尚难表现,且盈盈尺幅的扇面内作画更是难度有加。他笔下的团扇彩墨水交相生辉,在浓淡干湿间或点染亭台楼阁、树石渔舟、或就势生发开去,在这必然与偶然、理性与感性、氤氲朦胧的奇妙世界中进入“物我两忘”、“随心赋彩”的艺境。在扇面上泼彩既要“大胆恣意”,又不能“放任自流”,时刻要细心控制笔墨势态。他在把握山川整体气象的基础上将自我情怀、书写意趣与泼水、泼墨、泼色融合,泼中有写、写中有泼,仿佛如胶似漆的恋人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情感境界。晓峰老师将自己生活的水村山郭,江南景致的四时变化泼写在精致微妙的天地中。团扇、折扇因其造型的特别、尺寸的小巧,他更是巧妙的“经营位置”,将春的草长莺飞,夏的茂竹秀林,秋的层林尽染,冬的皑皑山峦,泼彩出心中的四季山川。
晓峰泼彩山水扇面不仅体现在对于技法的娴熟把握,还体现在脱俗怡人的审美性上。1998年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画色彩观试议》,就已对于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04年其博士研究论文《中国传统家具与绘画的关系》,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2005年博士后流动站期间他历时五年潜心研究成书《中国宋代家具》,这一研究填补了中国家具史上的学术空白。直至2012年香港大学访学期间又一力作《从敦煌壁画看中国家具的千年之变》即将付梓。从研究路径看出,他早已捕捉到中国画的色彩性,长期以来倾心于宋人文化,包括在绘画、艺术设计以及佛教美术等领域都做了扎实的研究。显而易见,宋代文化对晓峰老师的泼彩山水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已逐步形成他个人艺术独特的美学观。首先体现在:其一、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泼彩山水自古问津者少之,而邵氏正是将前人经验结合自我的体悟探索前行;其二、开放批判的创新思想。邵氏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重新梳理历史、审视色彩在中国画的新语言,他提出:新时代的“随心赋彩”,唯此才会使中国画的色彩具有意象化和诗意化;其三、体现在他中庸内省的理性态度。他的泼彩山水中既有率性而至的墨彩交响,又有着宋人“格物致知、慎独自省”的理性思维。正如他在香港饶宗颐学术馆访学期间能耐住寂寞、苦心研究,“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四、朴素自然的美学观。泼彩若不当,极易艳俗,画乃心性的体现,记得一次我们在港同登太平山时,我无意间窥见晓峰老师的运动鞋较旧也并非什么品牌,遂建议他在商品丰富的港岛买一双名牌鞋。他只是浅浅一笑告诉我,他穿着这双不足百元的运动鞋已经三次登临黄山写生了!所以,再观晓峰老师的泼彩山水扇面,朴素自然中流淌着唯美的诗意,恰如他喜爱的宋词。他用蓄积多年的修养与功力去打通彩墨的血脉,将客体的真实色彩与主体的认识色彩相互糅合,用心灵体味笔入纸端与颜料交织的彩墨奏鸣曲。
学者、画家的双重身份正如他笔下墨与彩的关联,色墨互溶,相得益彰。他时常沉醉在色墨交融的迷幻世界里,或如鸿蒙初醒,云开雾散;或如阴阳陶然,洪荒云雨;“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此时一种无比的愉悦油然升腾,不知东方之既白!
(赵澄: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钟山学院副教授)
“泼彩艺境——邵晓峰教授山水扇面、紫砂壶品鉴会”海报
香港集古斋策展人龚敏先生观展
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李啸先生观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