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卦画易象图”在南京出现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唯有东方中国的《易经》是易象符号与文字并存的一部经典,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的研究人员,发现易学中的易象符号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吉祥福佑的社会功能,他们将“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易经与书法”(美学家李泽厚语)有机结合,创绘出具有丰富易学内涵的“数字卦画易象图”,展现了中国文化符号特有的艺术美。
这种看起来非常陌生的 “数字卦画易象图”,是以当今考古发现的五千五百年前崧泽文化的《易经》六爻数字卦画为表现核心,即以伏羲所创制的卦象符号为主体,以周文王和孔子解读卦象符号的彖象辞,以及宋代“陈抟老祖”的卦诗为释文,用甲骨文、金文、和行草书,将《易经》的符号文本模式进一步“图式化”,将圣哲的微言大义视觉艺术化,而最终展现的是易经与艺术和合而生的一幅幅彰显中国文化精神、传播和谐理念、祈祝平安吉祥的易象符号图。
研究人员认为:《河图》、《洛书》、八卦符号、太极图等这些易象符号,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符号系统。《易经》中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代帝王,敬畏天命,以致将《河图》、《洛书》这些易象符号视为帝王福瑞之物,所以易象符号的出现必将是太平盛世,文化辉煌的吉祥征兆。
汉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说:“夫帝王之瑞,众多非一,或以凤鸟、麒麟;或以河图、洛书。今瑞未必同于古,古应未必合于今”。研究人员在考察易学发展历史中发现,易象符号的显现具有千年一现的周期性,从伏羲时代至今,中华文化已经历了五次千年之交,每次千年之交均有易象符号的显现,而恰恰在此前后,中华文化又都面临重大的转折与辉煌,从伏羲时代到北宋竟然没有一次例外。
五千年前,黄河示现“龙马负图”,伏羲则之而画八卦,社会发展由母系氏族进入了父系氏族的转变;四千年前,大禹得到“洛龟献书”的易象,制定包括五行思想在内的“洪范九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形态的夏朝;三千年前,周文王在羑里拘而演易之六十四卦,之后周朝形成了典型的分封封建文化;两千年前,汉儒用文字描绘了河洛易象,揭开了河洛神秘面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上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汉文化从此定名;一千年前,宋代陈抟老祖创绘出太极图、河洛易象图,而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最终发展为世界文明的高峰,也是整个封建时代最先进的顶峰。
如今,在古都南京创绘出的“数字卦画易象图”,正是在这一个新的千年之交的改革开放与建设社会和谐,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热潮之时产生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卢央教授认为研究人员:“将书法与卦画联系起来作了颇为创新的应用,很合乎《系辞》所述孔子之言:“《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易经》曰:“吉事有祥”,“数字卦画易象图”和润着五千年的太古遗音,出现在盛世当代,无疑是福佑中华的吉祥之兆,我们期盼着中华文化在千年之交后,必将迎来与古为新的灿烂辉煌!
(附:《河图》、《洛书》、数字卦画符号、太极八卦图、数字卦画易象图)

考古发现石器上的数字卦画符号 数字卦画易象图(泰卦) 数字卦画易象图(豫卦)
  
数字卦画易象图(山火贲卦) 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李书友教授喜捧大畜
|